中考总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2-10 |
中考总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一、对文言文考试篇目的分析
根据余老师的出题习惯和已经在中考说明上明确表示过的“可以用排除法”来推测,今年的出题篇目应该重点瞄准第五册的《满井游记》和第六册的《送东阳马生序》。
理由如下:余老师的中考正式的文言文阅读出题内容一般有这样几个特点,1,一般在第五册或者第六册;2,一定是以前没有考过的篇目;3,有较好的出题点;4,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或者美点。
综合以上各点,本人认为,今年的考试篇目应该出自这两课。因为这两课以前是自读课文,没有正式考试过,这一次因为版本的问题,把它们归到了讲读课文里,而这两课里又都有比较好的出题点,且都是名篇,所以出题的可能性很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第五、六中的其它篇目基本上都已经出过题了。但《送东阳马生序》的第一段在2004年地区《语文教学指导》里余老师的综合试卷中出现过一次,这不知是否会影响余老师的出题。对于这两篇课文来看,《送东阳马生序》的出题点比《满井游记》略好,但《满井游记》却是从来没有出过题 的,这方面又占优势。
当然,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考正一下,就是我这里是以“人教”版的教材分析的,本地区还有一种版本的教材,不知这两篇课文是不是另一种教材里的三、四年级的课文。不知哪位朋友手里有没有资料可以帮忙查一下。
二、考点分析及复习对策
根据地区下发的资料及余老师的要求,文言文阅读的考点是如下几个方面:
1、对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
2、对文言词语的辨析;
3、对文言句义特别是对主旨句、警句、名句的理解;
4、对文言段落的理解;
5、对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的理解;
6、品味词句表达的妙处及其表达效果;
7、掌握文言文的朗读方法;
8、对文言精段的初步赏析;
9、对文言文写作特色及其思想倾向的评析,等等。
如果看一下这几年余老师的出题情况,综合考点分析,我们就可以都出对文言文的复习应做到下面几点:
1、熟读课文,译读课文。要做到对重点段的每一个句子都能正确通顺地翻译,特别是课下注释的一些精美的短语。翻译课文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点,因为很多其它的理解都要依托于翻译。
2、积累文言实词,这也靠翻译和课下的注释;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方法有三:
1)翻译法。就是把包含这个虚词的句子翻译一下,再根据翻译的情况理解虚词的意义或者用法;
2)结构分析法。这是一种比较法,主要是区别或者理解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的意义或用法是否相同。一般来说,一个虚词处在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子里的相同位置,用法应该是相同的。
3)分析该虚词与前一个或者后一个词的关系。这也是一种比较法。一般来说,关系相同其用法一般相同。例:得之则生和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两个句子中的“之”,前一个“之”是它的前面一个词“得”的内容,也就是说有一种动宾关系,而后一个没有这种关系,所以可以判断它们的用法应该是不同的。当然,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最重要的还是用翻译法。因为其它的方法需要有一定的文言语法知识,而初中生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
3、关注一些有特定作用和有特别表达意义的句子、词语。如主旨句、警句、名句、总结句、总起句、感悟句、过渡句等等。这一点也是需要学生把课文读懂,从课文的结构层次、思想意义和词句的表达作用等等方面去理解。
4、关注课前的阅读提示和课后的习题内容。注意骈句、通假字的掌握。
三、对两篇重点课文的考点分析
《满井游记》第二段
1、文言虚词:之、于、为、虽、然、者、而、若……
2、文段中能体现本文几个要素的词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文段中的各种句子:拟人句、比喻句、总起句、骈句、总结句也是感悟句等。
4、文段中所描写到的景物及层次,描写景物所抓住的景物特点。
5、文言实词及句子翻译可见课下的注释。
6、文段中语言情景交融的理解。
《送东阳马生序》第一段
1、文言虚词:以、之、于、或、而、然……
2、文段中两个能点示时间的词:幼时,加冠。
3、文段中有总领作用的句子或词:余幼时即嗜学或嗜学。
4、文段中的总结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或说是能点评此段内容的两个字:勤、艰。
5、文段的层次结构。
6、文段的理解,从三个方面来谈自己的求学经历。
7、文段中的对比手法。
8、文言实词、通假字及文句的翻译见课下注释。
以上各点属一家之言,仅供参考。特别是两篇重点,只是重点而已,其它篇目也应复习。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