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中考复习教案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 >>
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课文梳理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5-03


  一、语文版说明文目录
   七(下)第五单元(事物说明文)
   17.苏州园林(叶圣陶) 18.桥梁远景图(茅以升)
   19. *洲际导弹自述(朱毅麟) 20.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王晓雨)
   八(上)第五单元(事理说明文)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 18.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19.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20.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
   九(下)第五单元(科普类文章)
   17.笑(高士其) 18.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19. *善待家园(吴岗) 20. *龙永图趣说WTO(甘远志)
   
   
   二、八(上)第五单元课文梳理
   
   8-1-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1.课文以花朵呈现万紫千红为重点,介绍了各种花色的成因,科学地说明花的色彩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作用的结果。
   本文运用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的方法,把比较抽象的科学知识说明得既具体又明晰。在主体部分作者从花儿的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六个方面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科学说明。这六个方面都以设问句领起,紧接着用一句话概括,然后再具体说明。这六个方面按照由主到次,从内(自身条件)到外(外部因素)的顺序排列,分两层逐一说明。
   细观这两层也不难发现:作者安排说明顺序时是遵照顾及事物本身的条理及其内在的联系这一原则的。如,课文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等角度,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进行科学解释时,用的是横向说明的顺序;而从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等角度解释时,则是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从亿万年前讲到20世纪的有关情况,贯通古今,对花儿“红”的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进行纵向说明。
   2.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赞叹红花的鲜艳美丽,并由此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2-10段),说明花朵呈现红色的各种原因。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在这部分,作者分别从六个方面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科学说明。这六个方面都以设问句领起,紧接着用一句话总括,然后再具体说明。这六个方面是按由主到次,由花儿的自身条件到外部因素的顺序排列的,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2——7段),说明花朵呈现红色是由它内部的种种条件和因素决定的,而首要的因素是“物质基础”。
   第2—4段,从花儿的物质基础的角度说明。
   第2段,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酸性花青素这一物质基础对花朵呈现红色所起的决定作用。这是从正面加以说明。
   第3—4段,以橙色、黄色的花只含胡萝卜素,白色的花不含色素为例,说明它们不呈红色是由于没有花红的物质基础——花青素。从“物质基础”角度作比较,既进一步说明物质基础是花朵呈现什么颜色的先决条件,又照应了第2段的总起句:“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这两段从侧面说明花朵呈现红色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是对第二段的补充。
   第4段中对“添色木芙蓉”的说明是继说明红色、黄色和橙色、白色的三类花的物质基础之后的,这显示了说明的周密。将变色花放在白色一节中讲,是因为它初开放时是白色的,从大范围说可列入白花。
   第5段,运用物理学中的光学原理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段由于在说明角度上作了新的开拓,因而说明的内容更全面,既反映了物质基础与反射作用两者在使花朵呈红色上的联系,又点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
   第6段,从花红生理上的需要来说明。这一段的说明是对第5段说明的深化,花的反射作用不但使人们感觉到红花的颜色,还能对红花生理上所需适度的热量起保证作用。
   第7段,通过光谱分析,从进化论角度通俗地说明花朵呈现红色曾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逐渐由绿色演变而成。
   第二层(第8——10段)说明花朵呈现红色的外在原因。
   第8——9段,侧重介绍自然选择的作用。 
   第10段,侧重介绍人工选择的作用。
   第三部分(第11段),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作概括。
   
   8-1-18《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1.课文结构
   课文以大量数据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动植物物种,而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又将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进而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冰川融解、洪水泛滥等一系列灾难。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雨林正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第二部分(第2-5段):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丧失一大批物种。
   第三部分(第6-10段):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意味着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 
   第四部分(第11~13段)警告人们:如果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人类可能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
   2.说明方法、表达方式
   (1)纵观全文,大量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运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说明的事理更严密、更科学。本文更为突出的是列数字与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结合使用,这样就将事理说得更清楚、明白、透彻了。如文章第一句“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为使读者对27万平方米有个形象的概念,即在括号中以“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作比较,给人直观、形象和深刻的感受。类似的例子,在文中不少。数字说明分为确数说明与约数说明。数字说明要准确,但由于某种原因不可能精确表达时,可以用“大约”“左右”“估计”等约数,力求近似。如,前例中的“40多个”,再如,“据估计,需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100克汉堡包”,也是用约数反而体现客观、准确的例子。
   (2)就全文看,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释事理,也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几乎在文章每一部分的开头和结束部分都穿插了议论。特别是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其议论尤为巧妙,是分别引用了著名学者和科学家的话作议论。如第一段末句:斯科特警告说:“如果雨林按照这种速度减少,到本世纪末,大部分雨林都将消失。”这里的引用为文章展开说明雨林的消失将带来的一系列灾难作了铺垫。最后一段引用伟大的自然主义者、探索家意味深长的话作总结性的议论,则更具警示、警告作用。这样的议论,能让人在思考中增加环境的忧患意识,进而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8-1-19*《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1.内容与结构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科学地说明了海藻和海洋丰富的浮游生物以及众多的鱼虾等,能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蛋白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潜力巨大,可以满足人口不断增加的需要。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指出广阔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第二部分(第3—6段)阐释海洋可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
   第一层(第3段)总说。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但这粮仓的粮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
   第二层(第4—6段)分说。逐一说明粮仓中的粮食——海藻。浮游生物和鱼虾。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文的说明,强调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2.课文运用的表达方式、说明方法
   (1)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释事理。
   第一部分(第1—2段)和最后一段,就运用了这样的说明方法。如,第一部分中主要是议论,它清楚地阐述了开发利用海洋是人类摆脱人口剧增、耕地不足、资源短缺等生存危机的希望所在。在提出说明重点“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前,先以议论的方式强调:(1)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将直接关系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2)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这样写能引起读者的重视,为下一步具体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作了铺垫。再如,最后一段在总结全文所述的基础上,重申文章开头的看法:人们相信,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这议论性的结论照应了文章开头,总结了文章的说明部分,有利于读者进一步认同海洋开发利用的价值,增强“海洋意识”。
   (2)运用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第二部分(第3-6段)具体阐释为什么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总说部分(第3段)首句先对“粮仓”中的“粮食”作诠释,接着举例子、列数字说明这类“粮食”产量之多、质量之好。分说部分(第4—6段)逐一说明。第4段先用分类别的方法,说明藻类种类之多;然后举海带的例子,列数字说明其增产潜力之大;再举国外培育出藻类新品种的例子,并列数字说明藻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最后拿一公顷水面生产的藻类与陆地上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作比较,突现海洋的开发利用价值。第5段主要用举例子与列数字相结合的说明方法强调肉眼看不到的浮游生物也是人类丰富的“食品”源。第6段举了南极鳞虾的例子,列数字说明鳞虾产量高,再将其与全世界的捕鱼量作比较,说明鳞虾资源的丰富。
   3.过渡衔接
   段与段之间过渡既自然又精致,有时一两个字便使上下文连接得天衣无缝。如:第2段,首句总结第一段内容,第二句“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这样”指代首句,即把文章转入列出人们对生存危机的看法。第3段首句“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承上转入介绍文中特指的“粮食”。第4段首句“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承上所举例子导入详细介绍藻类。第5段首句“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中,“除海藻类”承上文,后面一句则揭示本段主要介绍“浮游生物”。第6段首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用“至于”更换话题,转入详细介绍“鱼虾”。末段则以“综上所述”概括全文的阐释,然后水到渠成地再次道出本文所要说的事理。
   
   8-1-20*《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1.文章主旨
   世纪之交,杨振宁先生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分析了近两百年,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循此提出了“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而溯源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2.结构
   第一部分(第1~9段),回顾近两百年来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并分析说明出现许多新事物的原因。
   第一层(第1~2段),近两百年来新发明屡展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
   第二层(第3~9段),分析出现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10~17段),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鼓励人们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的创新能力。
   第一层(第10~13段),说明“科”和“技”的关系。
   第二层(第14~17段),分析说明中、美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语文版(七上—九下)现代文默写检测试卷
语文版说明文阅读复习ppt课件
语文版中考散文阅读复习指导ppt课件1
语文版中考小说阅读复习指导ppt课件
语文版中考说明文知识复习ppt课件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现当代诗歌阅读(语文版)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戏剧阅读(语文版)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案例剖析(语文版)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考点讲解(语文版)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三单元课文梳理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课文梳理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语文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课文梳理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课文梳理
2006年中考总复习·语文版说明文阅读·课内阅读理解试题集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语文版说明文阅读·案例剖析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说明文阅读·福建省宁德市试题展示(语文版)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语文版说明文阅读·考点讲解(二)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语文版说明文阅读·考点讲解(一)
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五单元课文梳理
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课文梳理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