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中考试卷 >>中考其它专题复习 >>
初中语文中考应试系列训练(二)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8-14


 初中语文中考应试系列训练
   (二) 记叙文阅读(8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语 言 积 累 及 运 用(24分)
   1. 字是重要的语文素养之一。把你平时写得最好的字选出六个展示在下面好么?(2分)
            
   
   2.按要求默写。(5分)
   ⑴李白《行路难》中表现他实现理想的强烈信心的句子是           ,            。
   ⑵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的句子是          ,         。
   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明作者对亲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
   ⑷              ,谁家新燕啄春泥。 ⑸ ,巴山夜雨涨秋池。
   3.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正确的顺序是(   )(2分)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的身边:它可能是一座山,          ;它可能是一片海;它可能是一首交响乐,        ;它可能是一座石雕像,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和纯粹。
   A.让你领悟激越   B.让你明白雄健   C.让你体会壮阔    D.让你感受巍峨
   4.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三次弱军打败强军的著名战役,你能写出其中二大战役的名称么?
   ⑴           ⑵              (2分)
   5.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事理至明,无待饶舌。②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③囊萤、雪映、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④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⑤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A.④③②⑤① B.③⑤④①② C.⑤④①③② D.⑤④③②①
   6.广告商标的设计需要独特的创意,因为它体现了厂商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下图就是北京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商标,图案呈红色,广告语是“一切皆有可能”。请仔细观察此图,试用简洁的文字对其构图设计及含义加以说明。(3分)
   构图设计:                          
                                 
   含义:                            
                                  
   7.1961年6月,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会晤。在一次午宴上,肯尼迪注意到赫鲁晓夫胸前挂着两枚勋章,就问他那是什么勋章。赫鲁晓夫告诉肯尼迪:“那是列宁和平勋章。”肯尼迪幽默地说:“但愿你永久地戴下去!”
   上面的故事中,肯尼迪总统的言外之意是                        (2分)
   8.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要旨,不超过16个字。(2分)
   据新华社北京2003年10月7日电(记者王黎) 为了取缔农村中小学不合理收费项目,严格控制收费标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从2004年开始将全面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这是记者日前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解到的。
   “一费制”收费办法是2001年开始,仅在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和初中试行,即对学杂费、书本费由中央有关部门规定一个最高收费限额,除此之外,不再向学生收取任何其他费用。2002年“一费制”收费标准为:每个学生每学年农村小学160元,农村初中260元;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浮动收费标准,上浮范围不得超过20%。目前,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中小学,已普遍推行了“一费制”收费办法。一些地方还对实行“一费制”的学校,给予专项补助,弥补经费缺口,保障了“一费制”学校的正常运转。
   
   9.1953年5月以来,人类22次在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峰顶留下足迹,有人认为这是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壮举。假如你是登临者,你认为你是“征服者”么?请写一句话说说你的看法。(2分)
   答:                                                   
   10.仿照下面一句话的句式,仍以“幸福是”开头,仿写两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句。(2分)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                                ,  
                                  。
   (二)阅 读 能 力 训 练(56分)
   Ⅰ 成 全 一 棵 树(16分)
   ⑴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⑵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⑶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⑷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⑸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它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⑹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⑺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它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⑻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也去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⑼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⑽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大家都叫他阳光。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⑾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候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还有那几棵树。
   ⑿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他没有让车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⒀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在那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搂在怀里。他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⒁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⒂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里去偷偷喂那树啊!”
   ⒃他一下子怔住了。
   ⒄他百感交集。许久许久,他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⒅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11.⑷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6分)
   ⑴                                        
   ⑵                                        
   ⑶                                        
   12.第⑻段画线句“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做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
                                  (2分)
   13.第⑵、⑷、⑻、⑼段中“一拐一拐”共出现4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二是                           。(2分)
   14.第⒄段写道:“他百感交集。”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导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独白:戏剧、电影中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2O字左右)(2分)
   
   15.从全文看,本文既写了                 的经过,又写了 
   的经过,这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4分)
   Ⅱ 橡 树 之 迷 (16分)
   一个严寒的冬季,我和几个从没见过寒带原始森林风光的年轻人,到原始森林去探险观光。为了躲避一头因受惊扰而暴怒的黑熊,我们在惊恐中拼命地奔跑,等我喘着粗气停下来的时候,发觉自己掉了队,已是孤身一人,处在莽苍阴森的林海深处,迷失了方向。我在森林中兜转。两天后,我拖着沉重的双腿走进了一片低矮的橡树林,只觉得眼前突然一亮:我终于走出了林海,见到了完整的太阳!
   见到了完整的太阳,心中也燃起了生命的希望。我知道,橡树的果实——橡子,是可以食用的。小时候,我曾吃过橡子面制作的食品,不仅耐饥饿,口感也不错。我急不可耐地寻找橡子,可树上的橡子都被鸟儿和松鼠吃掉了,只留下空空的壳。我趴在地上,扒开积雪,挖地三尺,还是一无所获。
   我绝望地靠在一棵枯死的橡树上。①凛冽的寒风一阵紧一阵,吹得肌肠辘辘、精疲力竭的我一阵紧一阵地颤抖。我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副空荡荡的躯壳,我已经整整两天没吃东西了!
   对生命的渴望使我作出最后的努力。我使尽最后的力气,用匕首刮剥枯死的橡树皮,想用它们燃起一堆篝火驱散寒冷。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被刮去树皮的树干上有许多小洞,每个小洞都镶嵌着一粒橡子——饱满成熟的橡子,珍珠般闪亮的橡子!
   我疯狂地用匕首挖着小洞里的橡子……我噙着泪,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那树干,缀着一个个小洞,每个小洞,都是鬼斧神工,不大不小,不深不浅,刚好镶进一粒橡子,——简直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②篝火在欢快地跳跃着,映红了洁白的雪地,橡树林显得分外绚丽。我用烤熟的橡子驱散了绝望,恢复了体力,靠北斗星认准了方向,最后回到了住地。
   同伴们听了我的奇特经历万分惊讶,我的内心深处也沉淀着一个难解的迷。
   前不久,遇到一位研究寒带原始森林的专家,才知道拯救了我生命的不是什么神灵,而是森林中常见的啄木鸟。专家说,啄木鸟同许多在寒带森林定居的动物一样,每年秋季都要为自己贮存食物过冬,为了不使贮存的食物被其他动物盗走,它便在树上啄洞,把食物贮存在其中。我惊呆了,好半天默然无语——当年拯救我生命的,竟然是啄木鸟!
   专家还告诉我:“啄木鸟贮存食物只选枯死了的树,它们甚至比人类更懂得保护养育了它们的大森林。”
   啊,我的橡树,我的啄木鸟,你们现在还好吗?
   16.文中说,“同伴听了我的奇特经历万分惊讶。”请概括“我”的奇特经历。(不超过60个字)(4分)
   
   
   
   17.文章结尾说,“我的橡树,我的啄木鸟,你们现在还好吗?”这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具有怎样的含义和作用?(4分)
   
   18.文中划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具有什么作用?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4分)
   
   19.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有人认为是“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有人认为是“要感谢大自然,珍爱大自然”。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请根据文章简要说明理由。(4分)
          
          
   Ⅲ 捅马蜂窝 [冯骥才] (24分)
   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荫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做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狠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家里人轮番用了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把儿,也没能使我那肿疱迅速消下去。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这一下好不轻呢!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唤我去,我大着胆子丢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
   “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
   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
   爷爷说:“这就是蜇你那只马蜂。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那它干嘛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说。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式;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
   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的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20.速读全文,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21.围绕捅马窝件作者精心安排的思路是:              → “我”捅了马蜂窝 →
                →后院又有了马蜂窝。(2分)
   22.“捅马蜂窝”这个词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它的意思是             。(2分)
   23.文中加横线的“那多有趣”的“那”指的是                   。(2分)
   24.捅马蜂窝一段描写得紧张而惊险,这从“我”            、妹妹              和马蜂                  等描写可以形象地感觉到。(6分)
   25.文中加“        ”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2分)
                                            
   26.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2分)
                                            
   27.作者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窝,他前后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2分)
                                            
   28.文末“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作者的感悟,此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其中“旁人”指的是谁?
   
   
   
   初中语文中考应试系列训练
   (二)记叙文答案(总分80分)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24分)
   1.书写工整,字体美观得2分,书写清楚,字体端正得1分,书写潦草,字体不端正得0分。
   2.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⑵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⑷几处早莺争暖树 ⑸君问归期未有期    3.D C A B    4.⑴袁曹官渡之战 ⑵曹孙赤壁之战 ⑶蜀吴夷陵之战   5.A 
   6.构图设计:由“李宁”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大写字母“L”和“N”的变形构成红色造型,像飘动的红旗、燃烧的火炬、飞扬的旋律,生动、细腻、美观,富于动感和现代意味,体现了体育品牌所蕴涵的活力和进取精神。
   李宁商标的象征意义:飞扬的红旗——青春、燃烧的火炬——热情、律动的旋律——活力。
   7.但愿永久地和平 
   8.农村义务教育“一费制”明年全面推行。
   9.不是征服者,人类永远也无法征服自然,登山是一种运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是运动的宗旨,代表的只是一种精神,向大自然学习,保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是人类唯一的选择。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答成是征服者的最多得一分。
   10.内容必须切合“幸福”,句中必须引用古人诗句。示例: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幸福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或幸福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幸福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
   (二)阅读能力训练(56分)
   Ⅰ 成全一棵树(16分)
   11.⑴那棵树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母亲担心它不会长成一棵大树。(2)孩子做这件事可能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3)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母亲为孩子的将来忧虑。
   12.母亲看到孩子天天半夜偷偷给那树喂童子尿。
   13.突出孩子的自强(志坚)。回答“做事努力、认真或执著”等得1分。
   14.要点:抒发自己感激之情,或对母爱的赞美;语言得体,感情真切。
   15.(各2分)孩子成全了一棵树苗;母亲成全了一个孩子。(必须写出“成全”或者类似的说法。)
   Ⅱ 橡树之谜(16分)
   16.我在原始森林中迷失了方向,饥寒交迫,陷入绝境。后来意外发现橡子,靠橡子获得希望,恢复体力,走出困境。(4分。两层意思,每层两分。每层内容要点齐备,有欠缺酌扣)
   17.第一问: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抒写,用亲切询问的语气。第二问:表达了作者亲近大自然、珍爱大自然的深切情感。(4分,各2分。基本符合即可)
   18.①渲染了作者身处的困境和心中的绝望。 ②烘托了作者获救后万分欣喜、充满希望的心情。(4分,各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19.应是第二种理解。文章写作者遇险获救的经历,是为下文揭示获救原因,抒发对大自然的感激、关爱之情服务的。文中虽有关于身临绝境、渴望生命,最终摆脱困境的描写,但不是文章的主旨所在。(4分。取第二种理解的,能从上下文关系作出合理分析,给4分,分析有欠缺酌扣;取第一种理解的,若能作出有据的分析,最多给2分,若理由不充分,给一分,明显不合理不给分)
   Ⅲ 捅马蜂窝(24分)
   20.人应该与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和睦相处,不要做伤害它们的事情。
   21.爷爷后院有马蜂窝 后悔捅马蜂窝     22.比喻惹祸或触动不好惹的人 
   23.头上蒙块布,拿竹竿捅马蜂窝 
   24.捅马蜂窝的动作、紧张的心理、匆忙的逃跑 怕蜂进屋、关门逃跑 拼死复仇的气势
   25.形象地写出了马蜂家园被毁,受到伤害后拼死复仇的气势。
   26.因为这只马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蜇了“我”,它的死又与“我”有关。
   27.说明了“我”从捅马蜂窝这件事中,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28.点明中心,收束全文,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旁人”指作者以外的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仅答“马蜂”或“动物”或“人类”的不给分。)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2022年广东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基础知识专题
中考语文基础满分冲刺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与积累易错题小盘点及分析
语文基础训练20套(病句标点成语排序)
初三每课一练基础系列(6-11)
初三每课一练基础系列(1-5)
中考复习:专项选择题练习
初中基础知识训练题ppt课件
九年级下基础知识强化训练ppt课件
九年级下册基础强化训练
有关抗击“非典”的中考语文试题整理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纲
语文知识清单ppt课件
2018年中招语文商水县域第一次备考研讨会ppt课件
人教版各册生字词大全(语境版)ppt课件
2017最新人教版中考语文课内知识训练七年级上册ppt课件
中考一轮复习之七年级基础检测语文试卷
广州中考语文前十二题基础训练
陵江五小2016级中考总复习测试题(八年级上册)
陵江五小2016级中考总复习测试题(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中考语文复习课ppt课件
2015年安徽中考考前辅导课件
南京市2015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题
中考前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纳
中考复习:基础知识强化训练(60篇)
初中语文专题复习课型模式
中考语文复习培训ppt课件
2014年中考课前五分钟基础训练
初二升初三衔接课:掌握记叙文阅读的方法
2014年北京市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基础知识
2014年北京市17区县中考一模试题分类汇编:选择题(基础•运用)
201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知识测验
2014年北京市各区九年级上语文期末试题汇编:基础知识
中考总复习过手训练(二)七年级语文下册
中考总复习过手训练(一)七年级语文上册
2013年北京市中考语文二模分类汇编:基础知识
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分析讲评ppt课件
2013年北京市各区中考一模试题汇编:基础知识
2013年中招基础题
2012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汇总
中考复习基础强化训练(2份)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14页)
语文知识趣味题
中考语文听力复习指导课
初中语文语法练习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