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题库 >>高考诗词鉴赏阅读 >>
《念奴娇·过洞庭》同步训练(含赏析)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9-03-09


必背古诗文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训练
1.下面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1).“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一句,描写已经临近中秋,洞庭湖草色青青,水波不兴,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
(2).“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是指湖面的广阔。三四句点出了在这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上, 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真似仙境。
(3).月下的洞庭湖,妙不可言:风平浪静,碧波万顷,洁白如玉,水天一色。景象清疏淡远、湖水澄静宽广;月色皎洁,水天相印。作者泛舟湖上,内心澄澈,只感受到洞庭风光妙不可言。
(4).“肝胆皆冰雪” 一句中,作者以“冰雪'自喻,肝胆如冰雪一般晶莹洁白,表达了对理想的坚定追求。忠贞高洁的品质和坦荡磊落的胸怀。
(5).“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表里俱澄澈”是写洞庭湖景色的透明。
(6).“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中,'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细斟北斗”是说对着北斗星慢慢斟酒来喝。于奇崛的想象之语中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这种豪情是宠辱皆忘之豪情,这种境界是物我两忘之境界。
(7).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8)上阕和下阕的结尾,作者都采用了模糊表达的方式。这样写,扩大词句的内涵,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参与想象。
(9)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不同流合污、独守高尚节操的决心和宠辱皆忘、归隐田园纵情山水的悠然、愉悦的心情。
(10)词的上片情景交融。词人描写了广阔的湖面、澄澈的湖水、素洁的月光,营造了幽谧、廖阔的氛围,烘托了词人悠热自在的心情和坦荡旷达的胸襟。
(11)这是一首豪放词,笔势雄奇,大气磅礴,同时也是现实主义的词作。这些特点在词中的描写和抒情中有明显的体现。
2.请说出本词所使用的三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5分)
 
4、 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6分)
 
5. “表里俱澄澈”的作用是什么?
 
6.背诵默写
1)词人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是:
2)词人写招待客人时,自己舀尽西江的水,用北斗星做酒器的两个句子是:
注释
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风色:风势。琼:美玉。着:附着。
扁舟:小船。素月:洁白的月亮。明河:天河。明河一作'银河'
表里:里里外外。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岭表: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岭表一作'岭海'。经年,经过一年。孤光:指月光。
肝胆:一作'肝肺'。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萧骚:稀疏。萧骚一作'萧疏'。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泛沧:青苍色的水。
挹():舀。挹一作''
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北斗:星座名。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万象:万物。
扣:敲击。扣一作''。啸:撮口作声。啸一作''
不知句,赞叹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时间)。
译文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垠,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背景
人们比较熟悉辛弃疾与苏轼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但却较少有人注意张孝祥在苏、辛之间所起到的过渡性作用。张孝祥实际上是南宋豪放词派重要的奠基人之一。这首《念奴娇》就是广泛传诵的张孝祥的代表作。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写下这首词。
鉴赏
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尽长江做酒浆痛饮。全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
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洞庭春草'指的是洞庭湖加上与之相连的春草湖,点出地点,题目是《过洞庭》,词一开头就紧扣题目。'近中秋'点出时间,秋天天高气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秋月对于生活在农业社会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古代文人来说,当是别有意味。'风色'二字值得注意,风有风向、强弱,从来没有听说过风有色彩,其实张孝祥用'风色'是有所本的,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说的是黄云万里改变了风的色彩;张孝祥的'更无一点风色'说的是洞庭青草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诗意。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pin)舟一叶。”玉鉴就是玉镜。琼是美玉,琼田就是玉田。“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玉界琼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又作'',玉界也好,玉鉴也好,美玉般的琼田也好,都是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万顷'则极言湖面之广,如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游其中,该是多么惬意,这是一;点出了过洞庭的方式,进一层紧扣题目,这是二。著,犹着,或释为附着。船行湖上,是飘浮着、流动着,怎么可以说附着呢?著者,安也,置也,容也。陈与义《和王东卿》:“何时著我扁舟尾,满袖西风信所之。”陆游《题斋壁》:“稽山千载翠依然,著我山前一钓船。”都是这个意思。张孝祥说:“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紧承'更无一点风色',从秋月写到秋水。“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像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尽管只有八个字,却具体而生动地显示了诗人的才华。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所以接下来说:“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洞庭秋色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染,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
“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杜甫诗有'心迹喜双清',心是内心,也就是里,迹是行迹,也就是表,心迹双清也就是表里澄澈。'心迹喜双清'是杜甫的夫子自道;'表里俱澄澈'则是张孝祥的夫子自道。张孝祥之罢官,原因不明,但应是蒙冤。他过洞庭时,看到皎洁的月色,触发情怀。“表里俱澄澈”一句,是写月夜洞庭,亦是词人心迹的写照。所以,“表里俱澄澈”的情怀和洞庭皎洁的月色融为一体,成为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一个特色。中国文史馆馆长袁行霈认为,'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可以集成一副对联,给我们树立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我们不妨拿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些意思都包涵在里面了。当张孝祥泛舟洞庭之际,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理想。他笔下的美好风光,处处让我们感觉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诗人的美学理想高尚,心地纯洁,他的笔墨才能这样干净。
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写出了屈子自己内美与外美的统一。张孝祥则进一步写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澄澈的相会与相合。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会合,这一会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人生最高、最美、最富有诗意的高峰体验,因此诗人用'悠然心会,妙处难于君说'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的引出了下阕。是词人对美景的称赏,也是情难自禁的终得知己般的感受。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形容心与物的相会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不是勉强得来的。妙处,表面看来似乎是指洞庭风光之妙,其实不然。洞庭风光之妙,上边已经说出来了。这难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下片“肝胆皆冰雪”回应“表里俱澄澈”,更加表明自己“冰雪”般晶莹无邪的心志。
上阕写景,下阕则从回顾岭表一年写起,抒发感情。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岭表,指五岭以外,今两广一带。岭表经年,指作者在广南西路任经略安抚使的时期。《宋史》本传载张孝祥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次年因谗落职,由桂林北归,途径岳阳,故有《过洞庭》之作。“应”字平常表示推度猜测的意思,这里讲的是自己当时的思想,无所谓推度猜测。这“应”字语气比较肯定,接近“因”的意思。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犹言“官因老病休”,“应”字也是相当肯定的语气。杜甫诗是说名难道以文章而著,官因老病而休。诗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岭表一年因被谗而免职的经历,感慨系之矣。“应念岭表经年”,是由上片所写洞庭湖的景色,因而想起在岭南一年的生活,那是同样的光明磊落。
孤光,指月光。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就曾用孤光来指月光。张孝祥用了'孤光'这一典故源于此。'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岭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诗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肝胆皆冰雪”,冰雪都是洁白晶莹的东西,用来比喻自己襟怀的坦白。南朝诗人鲍照在《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另一个诗人江总《入摄山栖霞寺》说:“净心抱冰雪。”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都是以洁白晶莹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所以'肝胆皆冰雪',实际上是说,尽管自己被免职,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的;另一层意思是说,我问心无愧,话语中有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还夹杂着自豪、感情真挚而又复杂。结合他被谗免职的经历来看,还有表示自己问心无愧的意思。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自问是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恰如那三万顷玉鉴琼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澈。在诗人的这番表白里,所包含的愤慨是很容易体会的。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这两句又从岭表经年转回来写当前。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像秋天的草木。结合后面的“冷”字来体会,这萧骚恐怕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襟袖'则是以部分代全体,月夜清冷,衣服单薄,凉意顿生,更重要的是官场人情冷暖,如今被免职了,不免有萧条冷落之感。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稳泛沧溟空阔”。不管处境如何,自己是拿得稳的。沧溟,本指海水,这里指洞庭湖水的浩淼。这句是说,自己安稳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没有一点动摇。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不但如此,诗人还有更加雄伟的气魄:“尽挹西江还,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全词的高潮所在,也是诗人感情的高潮所在。西江,西来的长江。挹,汲取。“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景德传灯录》卷八记马祖语曰:'侍女一口挹尽西江水',此处界禅宗话语,表明自己的心胸开阔。北斗星是由七颗星组成的星座,像舀酒的长把勺,《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挹酒浆',而屈原《九歌·东君》则反其意而用之,'援北斗兮酌桂浆'。“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这里暗用了《九歌·东君》的意思,诗人的自我形象极其宏伟。“万象”,天地间的万物。这几句是设想自己作主人,请万象(天地万物)作宾客,陪伴我纵情豪饮。舀尽西去长江的水,用北斗七星作酒器,低斟浅酌的招待天地万物,这是何等气势,一个被谗免官的人,如此自信,如此心胸,真有李白当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向之',或'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大无畏的浪漫主义精神。
词的最后两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更显出作者艺术手法的高超:“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舷,船边。扣舷,敲着船舷,也就是打拍子。苏轼《赤壁赋》:“扣舷而歌之。”啸,蹙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张孝祥说:“扣舷独啸”,或许有啸咏、啸歌的意思。张孝祥则是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受苏轼《念奴娇·中秋》:'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影响,张孝祥以'不知今夕何夕'作结,张孝祥稍加变化,说自己已经完全沉醉,忘记这是一个什么日子了。从秋月秋水回归自我,扣舷是动作,独啸是声音,从空间上说是由洞庭之大到一己之小;从时间上说是由今夕之初泛到稳泛;从心理上说是由知到不知,通过对照,说明诗人已忘情这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与大自然交融之中。这两句作全词的结尾,收得很经松,很有余味。从那么博大的形象收拢来,又回到一开头“近中秋”三字所点出的时间上来。首尾呼应,结束了全词。
张孝祥在南宋前期的词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是伟大词人辛弃疾的先驱。他为人直率坦荡,气魄豪迈,作词时笔酣兴健,顷刻即成。他的词风最接近苏东坡的豪放,就拿这首《念奴娇》来说吧,它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风格就很近似。《水调歌头》写于中秋之夜,一开头就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时空观念引入词里,在抒情写景之中含有哲理意味。末尾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欲打破时间的局限和空间的阻隔,在人间建立起美好的生活。整首词写得豪放旷达,出神入化。张孝祥这首《念奴娇》写的是接近中秋的一个夜晚。他把自己放在澄澈空阔的湖光月色之中,那湖水与月色是透明的,自己的心地肝胆也是透明的,他觉得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他以主人自居,请万象为宾客,与大自然交朋友,同样豪放旷达,出神入化。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仿佛是与明月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关于人生的哲理。张孝祥的《念奴娇》则是将自身化为那月光,化为那湖水,一起飞向理想的澄澈之境。两首词的写法不同,角度不同,那种豪放的精神与气概,却是很接近的。
黄蓼园评此词说:“写景不能绘情,必少佳致。此题咏洞庭,若只就洞庭落想,纵写得壮观,亦觉寡味。此词开首从洞庭说至玉界琼田三万顷,题已说完,即引入扁舟一叶。以下从舟中人心迹与湖光映带写,隐现离合,不可端倪,镜花水月,是二是一。自尔神采高骞,兴会洋溢。”(《蓼园词选》)这首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的确有独到之处,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全都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光明澄澈,给人以美的感受与教育。
此词意象鲜明,意境深邃,结构严谨,想象瑰丽,真正做到了'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舒云卷',是首表现浩然正气的绝妙好词。
王闿运《湘绮楼词选》说:'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犹有尘心。'
古人诗咏洞庭,有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名句,张孝祥的这首词与上述名句在意境上有一致之处.词的上片所绘洞庭月色,是静谧、皎洁而辽阔的。这里洁净的世界“更无一点风色”,洁净得连一丝风都没有,更无纤尘,也无纤云,呈现在眼前的,只是一望无际,“表里俱澄澈”的“玉鉴琼田”。诗人荡着一叶扁舟置身其中,从而写出了洞庭某一方面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可以和孟浩然、杜甫等人咏洞庭的名句比美。
 《念奴娇 过洞庭参考答案
1.不对的是(1)(3)(6)(9)(11)
【解析】(1“草色青青”不对。草色指青草湖。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垠。(3)“妙处”是指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或“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一种境界。不仅仅是“洞庭风光之妙”。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4)表达了忠贞高洁的品质和坦荡磊落的胸怀。
(6)“对着北斗星慢慢斟酒来喝”错,“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词人欲舀尽西江水,慢慢倒入北斗这个酒勺中,来招待天地万物。 
(9)归隐田园不对.(11“现实主义的词作”错,应为“浪漫主义”。2答案比喻:“玉鉴琼田”比喻湖面澄澈明净。(“肝胆皆冰雪”,比喻自己襟怀的坦白。)夸张:“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以西江之水为酒,以北斗星为杯,写出了词人的豪情。对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写出了洞庭湖湖天相映,上下交融的景色。(只写手法不给分)
3. (5分)范诗“衔远山”等句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衔远山、吞长江”写出洞庭湖的汹涌奔流;“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洞庭湖湖面广阔、水势浩淼的壮观景象。(2分)本词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界琼田,水天一色。“表里俱澄澈”描绘了天地间空明的坦荡景象。(3分)
4.人格高尚,光明磊落,心无纤尘,如月下的大江表里澄澈;胸坦荡怀,忠肝义胆,如同晶莹的冰雪;境界高远,气魄豪迈,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
5.(6分)“表里俱澄澈”概括了天上银河璀璨,湖面波光粼粼,月华星辉与波光水色,上下通明,浑然一体的景象,是对上阕写景的总结;(3分)此外,“表里俱澄澈”与下阕的“肝胆皆冰雪”呼应,表达了自己因谗言而被贬职到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虽遭困境,但依然保持高洁品德,连肝胆都如冰雪般晶莹,胸怀坦荡,光明磊落。(3分)
6.素月分辉,明河共影尽挹西江,细斟北斗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念奴娇·过洞庭》理解性默写(二)
《念奴娇·过洞庭》理解性默写
《念奴娇·过洞庭》知识点整理
《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2
《念奴娇·过洞庭》原文译文及背景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1
《念奴娇·过洞庭》ppt课件2
《念奴娇·过洞庭》ppt课件1
《念奴娇·过洞庭》mp3音频朗读
《念奴娇·过洞庭》宋词鉴赏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flash朗读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